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善行而为

伦敦的佛寺

[复制链接]

46

主题

353

回帖

0

精华

受管制保释

左拾遗(从八品上)

积分
434
威望
88 点
资产
18977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5-20
QQ
发表于 2008-7-24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回帖

1

精华

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积分
31
威望
35 点
资产
740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7-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天来自己上网搜索信息,很多像我一样的,对佛教感兴趣,却没有认真修心修行为的朋友,可能也是在网上看到不少真真伪伪的理论。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从何做起。佛在人心中,一念即是佛,清静,慈悲,自渡渡人。愿伦敦的也能早日有佛寺,有大德高僧,有信众。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3640

回帖

20

精华

超级版主

京县县令(正五品上)

积分
12618
威望
9477 点
资产
39254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6-23
发表于 2008-7-31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只是活了42年,见了一点世面,不懂佛法,只是听过一些故事。既然是佛在人心中,一念即是佛,那又何必一定有佛寺呢。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也许你认为有了佛寺会把大家的佛性聚拢起来,俺同意,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我的修行就更加值得珍惜了。
/ C5 j: W8 ~3 y5 ^' o( M) M  ]! g, _! b大悲寺的师傅是不需要少林寺的光彩的。
3 [9 T1 |2 p4 Z) A祝你愉快。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回帖

1

精华

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积分
31
威望
35 点
资产
740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7-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只是活了42年,见了一点世面,不懂佛法,只是听过一些故事。既然是佛在人心中,一念即是佛,那又何必一定有佛寺呢。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也许你认为有了佛寺会把大家的佛性聚拢起来,俺同意,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我的修行就更加值得珍惜了。
* V8 ?: G$ f2 C5 i大悲寺的师傅是不需要少林寺的光彩的。+ X0 A6 h1 p7 m  S4 N
祝你愉快。
: j) N4 F9 P( I( X( X+ M6 L  b
你说的对。看来大悲寺很出名了。我也在网上看到了。有了佛寺和高僧,就可以得到指点,少走弯路,当然也要看自己的悟性。但是有了指引还是好的。佛寺有法会,有善众,有了那个环境,至少我是会欢喜的。我也同意你的说法,修心比什么都重要。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回帖

1

精华

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积分
31
威望
35 点
资产
740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7-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之一,有缘人请看。

[SIZE=\"4\"]此为部分转贴,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大家交流指正。) S) g3 f" ~" y+ a, Y/ r: J
与佛有缘 / U; {& C& h6 M3 y- R: s

5 r, C" m: [8 h' Y. b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与佛有缘呢?0 p6 T% W* m+ q( Q

+ a, j) k1 B* r& u6 M! e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佛经,在佛经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B- H8 ]+ ~- K- K& j

# ~; e1 W7 L' W8 X5 y7 j" T( V4 u    佛的弟子中有一个比丘,学佛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超出了生死轮回。而他在皈依佛门的时候,却费了好一番周折。) x% Q, O2 F, Q) f2 V5 X" Y
! Y3 Q. X8 B) ^$ _7 k0 o
    当时,由于生活所迫,他来到了佛的僧团,要求剃度出家,恰恰在这个时候,佛外出传法去了。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接待了他。
7 v" q- k+ m8 _& Y& t( W' R1 g# m$ a2 E: h0 I: ?6 Y
    按照以往的惯例,舍利弗必须首先入定观察这个人的善根,在确定了这个人确实有善根之后,舍利弗才会收留他。那时,舍利弗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能在定中观见八万大劫的事情,尽管和佛相比还差得很多,但是已经相当可观了。要知道一劫的时间,就是多少亿亿年。6 D, V2 p# k* A7 b
+ \# S8 |# x$ t2 ~+ _+ H' ?
    可是舍利弗在定中发现,那个人在八万大劫的生死轮回之中,从未做过一件好事,你想,舍利弗会收留他么?
. i& P" u3 y8 q7 P& v* e$ }. o( J  W# e2 v( `
    当然不会,舍利弗的态度非常坚决,无论那个人怎样祈求,都无济于事。
7 J& ]: \) \# u2 v6 z/ N# B- K! W4 b
    那个人绝望了,可是就在他绝望的时候,佛回来了。佛什么也没说,只是把那个人留了下来。6 r5 v- D+ I# L) z' y% z& x; t

8 x6 b$ {( s# Q# L4 e    奇迹出现了,那个人很快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成了一代圣人。按照佛的教法来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确实成就了。. d$ i; t8 S) V/ z0 V; s

1 I8 X$ s: [5 u/ e6 I1 Z- @    这时,佛召集了那位比丘刚来的那一天在场的所有弟子,并对他们训示说:“你们只知道他在八万大劫中从未做过一件好事,却不知道他在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有过一念之善。”接着,佛讲述了那位比丘在八万大劫之前的那一念之善。+ t- X. A" L5 r3 u! P! C5 }
- i' u7 ?+ b6 J$ b/ {! X( y1 o: N, Q
    原来,那比丘在八万大劫之前,曾经是一个猎人,在一次打猎中,在一个悬崖边,遇到了一条斑斓猛虎,并向他扑来,他害怕极了,在情急之中他喊了一声“佛来救我。”然后,闪身躲过了虎扑,而那猛虎,也因为用力过猛,摔下了万丈深渊。正是那“佛来救我”的一念之善,使他终于在今生得成阿罗汉果。. r8 u7 ]# C$ n; r) m
8 Q7 [( R# Z  q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证得阿罗汉果的人已经脱离了六道轮回的束缚,也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六道神通的能力,但是如果和佛相比,那神通仍然是有限的。只有佛,才能彻见宇宙中的一切事情。
6 k1 U' Z( x3 R$ c
# M. w' @( a$ A' a2 x, V    这件事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启示: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什么地方,无论您的自身条件怎样,只要您曾经有过一念信心,并遵照佛的教法去认真修行,都可以成就佛道,真实不虚。
) A! x9 C+ G6 R) C. K9 W6 [+ ~  r7 s7 I0 W) {
    我们能够信仰佛,就说明我们有善根,如果我们没有善根的话,我们又怎么能生信呢?就算我们从来都不曾有过一念之善,在信佛的那一刻起,我们不也种下善根了么?就算我们是在今生才种下善根,我们也完全可以在今生成就自己,因为从善的种子的播种一直到开花,结果的全部机缘,我们都已经在这一生中全部遇到。
4 ^' `6 n, {! C  t) a6 ]% ~3 A% [7 L+ w- v* M& _+ }1 A
    我们和那位比丘的机缘是绝对不同的,那位比丘之所以在今生才得以成就,是因为他的种子在今生之前,从未遇到过培育的机缘。如果说他在八万大劫以前就见佛闻法,他的成就就绝不会是今生,和他相比,我们真能算是命运的宠儿。' k/ F# |4 |6 u6 K
* E: i- `" k6 F! T! ?7 J
    那位比丘在见佛闻法时的那颗善的种子,和以前并没有任何不同。只是在他见佛闻法的时候,那颗种子才遇到了得以培育的机缘。可见,善根的播种是一念之间,善根的成熟也是一念之间。
1 j2 Z& s0 d) H; k" z/ I
6 \/ a: m- U. o, F7 Y    现在,我终于可以给您一个与佛有缘的绝对信心了。
: V( E+ z) g0 A  L3 ]4 l; ^. [& E& p1 Z
    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前世是否种下了善根,只要您能信佛,从信佛的那一刻起,您就已经与佛有缘了。要是您再能深信净土,求生净土的话,您就不仅种下了佛的种子,同时也遇到了能够使其开花结果的全部机缘。您是不是与佛有缘并且能当生成就,完全在于您自己的发心,自己的信心和自己的努力。( K) h5 N) h6 D  u! `" e

  I6 e- \6 D: S! y    “佛不度无缘之人”,那并不是说佛不度您,而是您自己不去接受。在佛的心目中,是绝对没有不度之人的。有缘无缘,完全在于您自己的一念之间。尽管佛是了生脱死、出离苦海的人天导师,可是没有一个导师,能够把一个完全不听自己话的学生,培育成圣人。3 K1 U9 J$ S) ^$ L
/ [8 _! ?! a0 s7 j- T2 W/ d- v9 M3 u
    听了我的话,您还怀疑您自己的缘分么?您还会因为别人的不正确说教而改变初衷么?您还会去问别人“我是不是与佛有缘”么?& Y' t+ W) W, e( m3 r: `3 z% \
+ y: M2 U$ o6 Y' A6 D+ v5 Q( B/ k
    我想您不会。
) Y2 Q& X, |' H0 ]法与生活的融和8 c; @) P" z1 N! }* h' o& h6 Q) E; ^
修学佛法也是一样。我们要在生活中修学,就必须把法和生活融和起来。我们不仅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还要做好人世间的一切事情。/ o* [2 Y5 l: B) `0 ]. Q# e/ e
* p- ~0 }" \) P
    您千万不要认为做好人世间的事情和修行无关,您在做事的时候一心做事,您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心思考问题,这和您一心念佛在道理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您要知道,万事万物的道理是相通的。行菩萨道和念佛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它不仅不会耽误您的修行,还会使您的修行更加顺利,更确切地说,您做这些事情的本身,就是修行。" f5 |6 g1 J# D
9 [6 O0 b0 S$ h+ i) _, s# S
    佛法是一体的,它包括您所要面对的一切事情。您在念佛和做人世间的事情时,都要以同样认真的态度去做,您只有真正把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当成同等重要的事情去做时,您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佛法。如果您一旦分别了,您就会对某些事情起轻慢之心,您一旦轻慢,您就真的背道而驰了。您再想想,在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中,哪一件事情不是修养自己呢?哪一件事情不能修养自己呢?所以,您一定要确信,佛法是一体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体的,他们是一不是二。因为我们分别了。他们才会变成了两回事。如果您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按照佛法去做,您会发现一切法都是佛法。做一切事情都是修行。也许您现在还不能确信,可是当您的修为和思想有了一个相当大的改观时,您会发现这些根本就是相融的,您不仅能念好佛,同时也一定能处理好人世间的一切事情。3 B  [0 U5 Z' K& x
- d7 x: n& [# [; ?* S, T5 O5 J
    您一定要好好去做,您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搞好人际关系,您身边的人一定多数都不信佛,所以您在念佛的时候,一定不要影响他们。您可以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您一面去做您该做的工作,一面在心里默念佛号,而且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处处为您身边的人着想,您身边的人就一定不会反对您了,您把这些做好了,您的修行一定会更顺利。
. k3 z5 j! c& q" L) V0 Q4 u& u3 w2 @' k& q
    您不必担心您默念佛号佛会听不见。您要知道,佛和众生的感应是靠心灵来完成的。您只要念头一起,佛的那边马上就知道,佛有他心智通,能够彻见宇宙中一切众生的所思所想,您那么虔诚的在心里念佛,佛怎么会不知道呢?再退一步想,如果您处处和生活作对,您的心情会好得起来么?您还能更好的念佛么?
( X. H, k& t6 }: T
0 ^' }  I& A7 G% t+ J' _    在很多时候我们是无法念佛的,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心专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该一心做事,一心思考。这个一心和念佛的一心是一回事。绝对是一回事。我们永远都要记住,佛法是一体的,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只要我们不生烦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修行。当我们能够把这些融汇贯通时,我们就是人间的菩萨。8 s0 N, c2 q- a4 p9 e! @

6 Z5 ]1 M. u, ?    听了我的述说之后,您是不是也应该把佛法和生活融和起来了呢?1 E' R7 i! B. a4 M: N
/ x5 N- A  b' j6 A8 J% n8 |( V$ v
    我想您一定能。
' N# a; k* X) Z1 ~5 i% ?
. {6 K) M$ c, C$ V2 s; l# G
+ J8 y7 {/ O9 v1 ~/ S
; Y5 |* b; t: N0 |$ z  [) B- v8 m7 ~/ Z6 G) H
不着身相与不着心相
( \, r/ K/ C) _# X+ }* k
$ d7 {& D4 ~4 z$ h不着身相+ G) `9 o4 q0 W6 ^

6 W% V0 d* O3 _# v2 E, \; l    在生活中,很多人对打坐的姿势和打坐的时间非常执著,他们这样说:“我都已经学佛很久了,为什么还不能双盘呢?为什么才能坐一个多小时呢?”
9 u. b- {" i4 Z* Q" Y6 [% w3 ]6 p  V7 p9 y
    其实,这样的执著是完全多余的。只要您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就绝不会存在这样的执著。
1 a* t9 n- u1 Z# v9 `
3 g  l/ ?: ]5 K, H* I    还是让我们从前人的往生事迹中去寻找答案吧。5 j0 K+ ]# e: o# n

  ~: k, P9 Q$ t    宋朝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生,一日见一游方僧至,请入奉茶,求示修行之法,僧告言:“念佛法门,可以不花钱,不妨碍工作,能一生念佛无间,佛必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甚喜,依教奉行,每打铁时,亦念佛不断,其妻曰:“打铁本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黄打铁云:“是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数年后,忽有一日沐浴更衣,谓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笑曰:“此非汝家,家在何处?”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你去好了。”乃打铁数下,念偈云:“叮叮当当,百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言罢执锤立亡。
, A8 @1 _3 }  t' H3 e; ]
# L$ ~$ i' H" R# i    黄打铁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对佛教一无所知,而且还要养家糊口,维持生活,他连打坐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不仅往生了,而且从迹象上看,已经大彻大悟。可见,修行成佛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行。
" G. m% t9 _/ b: Z! h; Q
) R# _# O8 m% ?. U    不唯净土宗的行者,禅宗的高僧们也是不执著于身相的。在禅宗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F/ v! q8 g5 \: `
* x& Z  d, s. A0 i- R
    一个青年正在打坐,不知何时,他的身边来了一个和尚。和尚问:“你在这里干什么啊。”" v5 Y0 W/ A& V9 j* Z( d' B

: m0 b5 @& _5 u" ^- Q  T8 e* L    青年很不耐烦,说“打坐。”* j4 a# M6 e$ ]# O% v' W, b- V
0 q; @( C( \; d9 f  Q0 Z- Q  u% J
    和尚也不生气,又问道:“打坐干什么呀?”9 p- c4 y  j& C) Z( Q! F6 }7 t/ U
% a: |' o  h0 G3 U8 K+ a5 D, Y" O
    青年更不耐烦了,没好气地说:“成佛。”# x8 ?( `3 t" {3 y4 |; y& t* [

& M4 x6 Y0 F4 c, M+ S* W    和尚没辙了。! u' X7 v$ m! i; O5 o
% I9 g* K( Z! N
    和尚知道青年对修行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想帮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说,于是,和尚找来了几片瓦片,又来到青年的身边,从那天起,和尚每天都在那里磨着找来的瓦片。  [3 Y, H" B+ t8 \4 T! v% Z
: K* C" `, q. A
    起初青年也没在意,久而久之,青年经不起好奇之心,终于说话了。& g$ V1 R3 K. B. g' H: P+ c
4 n) {. J- g' x9 I1 Z0 j/ x
    青年:“师父,你磨这些瓦片干什么呀?”' }$ f) _9 n  ], [& O
! {! L7 A2 _# @- N6 J; ]0 @
    和尚:“我要把他磨成镜子。”: i; E7 d* G  p) B

3 S3 A9 }+ S) a! i7 S+ R    青年笑了:“磨瓦怎么可能成镜呢?”7 ^5 C  d( V: F' K

8 b  K+ F/ @5 i; O" A0 ~  x' }& @    和尚也笑了:“那么打坐又怎么可能成佛呢?”
5 p$ }/ G# i9 p% l& q6 m8 w8 \( J
! Y: S$ v/ z" [. h# M2 v1 |    青年终于醒悟了,他终于知道了和尚原来是一个有道的高僧,青年终于跪了下来,诚恳地说道:“请师父指点迷津。”
, F% b  G) N& h2 _# c, z3 e) T6 U5 e; B# I( j
    于是,和尚向青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个牛拉的车,如果你想让他走的话,你是赶车呢?还是赶牛呢?”. f& y2 P" Z) u7 R
& {1 x- m) k, {4 w. @
    青年终于在听了和尚的话之后开悟了,他终于明白了真正的修行是心行的道理。从那以后,青年再也没有了身相上的执著,他终于走上了真正的修行之路,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代高僧。4 t% g# L0 c6 R4 |7 r

8 G# [# f$ ]5 K, _# i    那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禅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祖道一大和尚。1 R9 E( x# ~3 r: k  v& c7 M
& Z: u% U/ N3 Z' `
    中国禅宗的伟大导师六祖慧能,在修行中也没有任何身相的执著。众所周知,慧能大师的修行是在猎户中完成的,在修行的十五年中,他始终和猎人们生活在一起。和猎人们朝夕相处,你想,他能有时间去打坐么?# l0 \7 r3 X0 i, N0 _9 z5 N) P0 |
6 w  L. N: s% [4 \! o- l
    慧能大师不仅自己不执著身相,也教导他的弟子们不执著身相,慧能大师曾和新来的志诚,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 ^; A% v0 `+ `# d3 Z8 l6 M0 z/ A( `' P9 u9 w2 \# x
    慧能:“你的师父如何教导大众。”/ u2 t9 P% s$ d$ V

+ F  z/ ]) |; A/ W% s+ c3 m    志诚:“师父常教大众住心观净,常坐不卧。”
; K7 C' ^" ~$ s5 [. u) Q8 J
2 J6 Y4 A2 q7 H6 u/ z7 {    慧能:“住心观净是病非禅,常坐不卧于理何益,抄吾偈去”! U. h$ p) U' a1 M
6 m0 d2 V3 G+ l8 c" |2 l2 t  l' i
    于是慧能大师说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6 I' n9 U$ [" U* u; J% ~; N0 S2 T# q
+ E; o$ G5 w: d* k$ }. {
    可见,六祖大师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 }. ?' ^% H) c+ B+ L, I

& u$ D7 A6 v( s; S5 @# ~2 O7 n5 H    那么住心观净又错在哪里呢?道理并不难懂,就拿我们修净土的人来说吧,如果住心观净而不念佛,那您的心是绝对静不下来的,当您一心念佛时,您的心反而平静了。
# I* v" U; D5 |. |
( [2 X6 t0 u) J% b& i    您别看达摩祖师曾经面壁九年,那时他已经是圣人了。祖师在因地修行时,也绝对没有身相的执著。8 t' F. y2 c; `8 K; x7 X
1 F/ A+ x2 o& i7 j# X. l# w
    听了我的述说之后,您还要执著于打坐的姿势和时间么?3 q# N* C' Z) w! f& L0 E
/ w1 M& R* E5 Q' X0 M0 T
    打坐的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身相的执著却是完全不必的,我们打坐是为了更好的念佛,对于打坐的时间和打坐的姿势,我们就顺其自然好了。
7 y. b! H5 G2 W' H
; m3 @7 I4 @+ I不着心相' o- N6 j( {* H6 R8 f

" d' b1 ~2 G5 \3 ~% v    在学佛中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惑:“我都已经学佛这么久了,为什么在念佛的时候还是杂念纷飞呢?”( C# z/ ]; P, d/ j! U# V# B  \
+ R1 ~3 Q: F/ i5 P
    其实,这样的疑惑也是完全不必的。- T+ a* H; C; D* O! N" Q. ]
9 {7 ]6 a4 Q, o
    佛法的修行,是渐修——顿悟的过程,好比修行念佛法门,念着念着,突然间大彻大悟。在没有达到大彻大悟之前,任何人都会有杂念,就算是功夫成片的人,也绝不例外。在这一点上,佛早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当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过程中,也一直磨难重重,特别是在成佛的前几天,磨难更多,成佛的那一天晚上,夜睹明星,突然间大彻大悟。在那一瞬间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妄想执著。
' h0 E: p9 ]# K3 C, W) X0 a% `
9 F$ t6 q" F, ~+ T    可见,修行中有杂念是非常正常的,您根本就不必执著,您应该把心系在佛号上,至于杂念。就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8 i, C. v, r% r- u* |' y6 P3 E9 d
- C0 z8 P9 ~8 h8 ~4 A+ _    所以,大德开示我们说:“一任你杂念纷飞,我自阿弥陀佛。”[/SIZE]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回帖

1

精华

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积分
31
威望
35 点
资产
740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7-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之二

[SIZE=\"4\"]罪福皆空# c- |4 a( `" l: j5 g7 P6 @

  s3 B! {/ M! f6 E: }% K+ N    很多佛友对于以前曾经犯下的过失放不下,其实,这还是完全不必的。
( E; P( n) Q& E
! T* J" C) z0 P    在《话说真心》一文中。我们谈到了一些贩毒的人,还有两个杀业极重的人,他们的果报本该是地狱。但是,他们没有下地狱,他们安然往生了,他们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可执著呢?
, R: E5 E* T$ o5 v3 ]$ ~8 }, n. }
2 E* `& e% \% W    可是在生活中仍然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人所犯的过失都是在信佛以前,可是我在信佛以后,也犯了很大的错。我还有希望么?”那么我想问您,有谁在信佛之后什么过错都没有犯过呢?6 e! s% s+ g) b* i
- E1 d. o3 p& C' ]" |  X8 }. D
    还是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往生的例子吧。
4 \; E, ~9 \( Y7 o8 o% f7 z/ g2 m3 p, U5 o, o8 J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吴琼的人,早年出家,后来还俗了。还俗之后还曾经两度娶妻。并生有两个儿子。吴琼还俗后,做了厨师,屠杀了不少生灵。每逢杀鸡杀鱼时,口中还念念有词:“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每逢切肉时,还一边切一边念佛。尽管他也信佛念佛。但是终归是造了无边的罪业。' \0 r  L( {& m4 K2 `! o
7 @8 S* G# Q8 M- d$ h: T1 U; `" P
    后来,他的眼睛上长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他这才害怕了,于是,他自己造了一个草庵。在那里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他突然对本村的人说:“我明天戌时就要往生了。”村里的人都笑他:“你也能往生?”& Z6 m2 L0 ]9 S$ Q
9 i* Y7 G( ?7 r5 K) h! C% V; V
    到了第二天晚上,几个佛友来送他,吴琼说:“我今晚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们送我一程吧”并当众作了一首偈,作完之后,端坐念佛,念着念着,突然对众人说:“佛来也!”说完,就坐化往生了。
# D* [( l# c, d2 b1 |8 C; n: z- N0 e0 Q1 l+ v, N
    这个往生事迹记载在《龙舒净土文》中,绝对真实。' |0 @" S. ^( D

' m5 A- ^) ]) i/ W/ L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吴琼为僧还俗,而且造了很多杀业,那都是极重的罪过。但是,他没有下地狱,而是往生了。: E; ~$ h% T6 O: i9 k- l

$ M5 `0 o$ b0 D0 R7 f7 U3 o    听了这个事迹之后。您还会对您在学佛之后所犯下的过失不能释怀么?# o/ J5 G  d0 q. O6 V+ Q$ R

  F. ^+ s! X! ~! {2 F    可是您信么,在生活中依然有人会说:“那他是一般的根基么,都有可能是菩萨再来。”那么请问。我们要在什么时候放弃执著呢?就算这些人都是再来的菩萨,他们不也是来告诉我们要看破,放下么?4 M$ S, Q! v% \  b

3 g7 Y1 B+ e+ v2 Q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在信佛之后,再犯过失也不无可能。只要我们不放逸,只要我们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终会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您说呢?" u! M  Z# S7 }, Z8 v  o
* l2 Z: Z% u/ x$ Y5 B$ ]
    错误是一定要改正的,但是疑惑却是完全多余的。佛法的真意,是“看破,放下,自在。”是“前境若无心亦无。”是“罪福皆空无所住。”每当我们心中出现疑惑时,我们要把它轻轻放下,然后一心念佛,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历练之后,我们终会成就。
* e) e: K; ?  R( x" n2 i/ i2 H; k6 V
    善哉,佛是圣人,圣人的心中是没有分别的,我们何必用普通人的那种分别的心,来衡量圣人的心呢?
, l9 a% w0 n# \3 T6 }$ p$ E
$ ]: r- r5 `  D$ l$ u    疑惑时,真的是我们自己错了。
3 Y) d- A# L+ Q' V4 c; \
6 R* D) m5 [2 o* ^
# H6 m! _. y; [+ }& _  q4 K( u清凉心语% n' N1 v4 V% n* m

8 l# w+ A* J2 p: ]0 {4 s& g' g$ W甘心4 I) S/ n: F' r9 r7 O9 ]. w
% _) ~0 J5 c. \. J2 v; Y( K- P
    高僧大珠慧海禅师,曾经和一个参访者有过这样的对话:
3 v& }( I$ C* {. y; |$ K- R' K" d% J" _; \# M7 U: b" M' A( I/ G5 h
    参访者:“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J, Q/ L* l1 x5 I* T
3 d- E& h* Z' V
  师:“用功。”2 @  j9 T* `, V, J# m, f' J. u5 D

$ ~) B3 e+ |7 W+ {( R/ u   参访者:“如何用功。”
* y9 g4 n4 k, n3 R/ G( c, M" C6 ]6 A' l+ ^8 ^) w
  师:“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4 L4 Z) _4 b0 o- c5 L! ?% Q, h1 x( w& W
    参访者:“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4 X" s2 M$ M. v9 p9 l  w$ w
- a) E, W* S" [/ U' o
  师:“不同。”2 m$ G3 E/ a7 Y7 r

4 j1 @& D4 ~+ v6 }' {  参访者:“何故不同。”0 L& A2 J. N" K; z& V

! y2 l  P% S) l9 H0 j8 x, ?  师:“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4 e' f# _7 D+ O: @5 B0 r7 r
% ^+ ^0 ^8 i- L! d% v# W9 U! q
    从这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行者和普通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真正的行者对现实甘心。我们向行者学习,就是要学习行者的甘心——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甘心面对现实的得失。2 N! l4 r- R- r; V6 A6 b' b

/ x' j& T+ e% }& B    当我们真的能够去做甘心忍受苦难和甘心面对得失的实事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会修行了。2 N! u  C3 F7 ?9 ~& @- d  V
; Z0 G- T3 t7 v7 N/ V2 M/ ]8 S
忍辱
5 s7 Z1 a; r6 N6 r' ?$ u$ |9 T
+ j7 ~5 M) V" d: L    忍辱,不是咬紧牙关,更无需君子报仇,那种咬紧牙关才能做到的忍,只能忍耐一时,终会爆发。那不是真正的忍辱。
% b; X+ @. v0 s" K& l+ o! A+ h6 E! S; T9 z
    坦然面对现实的苦难,无论生活怎样,都甘心忍受,绝不抱怨。是名忍辱。2 D: ~2 s9 r/ \" Z4 w- V5 R

, [7 A9 {; B6 W7 {! }    那么,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吧!
8 D: E" I# _, f* w6 b( x0 X0 I
) e) V/ `, K* ^7 \; w随缘; z  B8 E( J! e# K3 d4 u
) @+ T8 Q: Q1 P# z: _
    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随缘。
2 b; {/ c. H' F/ j: {8 ^: ]: z$ l1 S
    随缘,就是您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去面对什么样的缘分,您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0 O+ \6 m& p" x) @3 i: s

# `2 y, _2 n& l2 n- s  K) n5 f    在随缘上,佛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当年佛在讲法的时候,一直是随缘的,弟子们不问,佛不说。8 p% [1 j) e0 t0 N9 T3 o' ?
/ P. m5 Y( R; b9 c& u& e9 X
    随缘和攀缘是相对而言的,理解了攀缘,才能更好的理解随缘。6 P& R  \9 i( @8 R) Q: C. v
9 X7 c- k  d, w! }( ]* @& W# [
    我在生活中就曾有过很多攀缘的事情。在以前,我曾经到处劝人信佛,也不管人家爱不爱听,结果人家不但不信,还觉得我这个人怪怪的。还有,我曾经把行善理解成学雷锋做好事,到处去找好事做,却忘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忘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应该是自己的工作和自家的家务。2 e9 e& p7 H+ |; ^& G

' J+ y6 @; t* [5 ~. v0 I. k8 \    现在,我明白了随缘的道理,我只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才谈到佛法。我只在我遇到的事情和我所应该面对的事情中,去众善奉行。我深知,家庭和工作场所才是我们的第一道场。我们只有在自己真的有余力时而且是在缘分找到我们时,我们才能在我们的分外之事中随缘行善。
" L+ \; z* G& @' h" c- h7 ?+ M8 p1 t7 r+ l5 E
    善哉,一个懂得随缘的人,他的修行和生活才会更有条理,更加顺利。! n2 C& W. k% b( T

/ n/ u' }8 C: R+ u0 f3 Z在家与出家
- O9 S) H& i8 o/ v+ A$ ]/ F1 M, x4 H9 W' |$ V# c
    很多学佛的人,在生活中受了一点点委屈就要出家,却不知道出家需要很高的要求,最低限度,也要能够忍受出家人的清苦,您想,就连现实的苦难都不能正确面对的人,出家有什么好处呢?1 c; W8 M6 }. L2 p( T, n) j- }7 e

, u0 V: G4 G8 |& d  h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出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随意的去出家,绝对无益。
0 r& t* e, d( {" }; N* `, m, I1 r/ O' h0 _# ]+ v6 M
    所以,我在生活中绝不轻言出家,也劝人不要轻言出家。, |8 ?4 F& C/ Q
4 x. A# G7 O. l- a8 E7 s
    我们应该知道,在家出家,都能成就佛道。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在家修行更为得利。4 [% O6 ?  W7 n6 `  d( R  ?
' }% y" J$ y; G
夫妻生活7 p# N4 r$ Z$ ?1 N1 n+ M# ~

+ Q, D# e0 _# I' y! z    好多在家学佛的人,对夫妻生活存在着执著。其实,大可不必。" g- j) a; ?% N# O: }% P
* n* c  z  f2 E/ ?9 u. r/ M0 u. E
    我们毕竟不是出家人,我们在家,就该遵守在家的原则。请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夫妻之事,或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付了事,那么别说对方,就连我们自己的心情都一定不好,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搞不好还会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甚至造成家庭破裂,最后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以及双方的老人,乃至把这些影响的后遗症带到工作中,这是不是和我们的修行更加背道而驰了呢?: B$ t8 y/ U4 q& g+ T" m  @

" w. n; Y- |$ m; y( b+ O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全大局,既然我们选择了成家,就一定要承当起家庭的责任,而夫妻之事,也是我们要承当的责任之一,我们既然要面对,何不坦然面对呢?佛教中不也有“正受”这一概念么?3 p% A/ }$ Q- c9 Y7 M
" G+ j. a- g/ g3 U+ K
    您不要有什么不良的心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肮脏的,只要您的心不肮脏。我们坦然面对夫妻之事,不但不脏,而且从实际意义上讲,是在行善。是在护持佛法。佛告诉我们要以善为本,要众善奉行。只要我们做的事情的本质是善的,我们就不必执著。我们对其他的人都可以做到众善奉行。我们就不能善待自己的爱人么?
6 h. O& c$ V+ Y0 d% z* D
6 d1 o) r+ s: t/ Y2 ?, V    有些事情是不必我们故意去做的,在上了四十岁之后,人们都会认识到纵欲的危害,很多夫妻都就此断了房事,就算不断,也会越来越少,这还用您去操心么?: y$ `) I- N2 H: g
7 H0 g/ b/ r2 K; l2 T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您都不要伤了夫妻间的感情,这是原则。要是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还谈什么上敬下和呢?我们还谈什么家庭道场呢?
0 n, {8 g: g9 I; u( {9 g: ~
+ l+ f& P. X$ R- T    我们要行善,首先要善待我们自己的家人,您说对么?2 Z) `' ~4 S0 a6 ^( E/ ~. X$ U1 x

) m0 O( V  u  R$ u信佛$ M5 \$ P. H/ ?. S* ?$ u
8 Y5 L" _+ U0 [, ]: z- m; ]
    净空法师在学佛多年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见到老居士时,老居士第一句话就说:“你要信佛啊!”
% s) u+ i3 |7 _5 v. l! E5 N& {* L( A) e2 k8 w: S
    我对李老居士这句话,感触很深,现在我问您,您信佛了么?如果您说您信了,我再问您,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依净土,得度生死。”您信了么?/ l) E1 x1 i1 P" u0 J
( t' }( H" ^, t9 r6 I
    善哉,也许我们不必去访名山,拜高僧。那些念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现成的名师。
! e# O: q- e/ q$ n% ^# q
+ i3 p8 X0 a5 z1 t* W神通- Z& ~8 ?# B8 E+ ^# |7 _
2 F9 \* z% F2 X' k7 V. U5 j
    学佛有成的人,就会具备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神通。但是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绝不能追求神通。. x  k1 p1 y  z  u$ T5 E

- m' ?/ R3 S. S; x: w9 T/ n6 \+ N    这道理并不难懂,您想,如果我们追求神通的话,我们就无法一心念佛了,这不和我们的修行背道而驰了么?
) u, o3 W1 ~+ S& `) K2 ^
! X) Q+ [+ ~( \7 j( S  g( U    有了神通的人,绝不能轻易示人,佛曾告诉我们,末法年代的菩萨再来,也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只有在遇到特殊的缘分时,才会有所例外。其原因很简单,魔也是有神通的,如果佛菩萨在我们这个时代随意显示神通,就会让我们分不清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了。, G. K4 l8 a) `+ X+ I# i
! q8 Q8 R" L7 a3 c) S5 O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转世的佛菩萨,都是以讲经说法来劝化世人,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切记切记。, z6 s; j9 {8 u
) B; J; }1 m2 E$ _: k  ^  @, p
念经与学法
! l) _/ A, B" U& e5 Y- ~, l- F" v9 k8 ^; K! E7 A4 [5 Z+ j) k0 k# ?+ T
    末学每天除了要随缘念佛之外,还要诵持十遍大悲咒。
' g8 C6 ~2 q% D7 p* n9 `) R+ g2 i! P+ ^% i" A
    末学自己本人是不念经的,但是末学却从来不反对别人念经,末学的母亲就念经,她老人家除了每天早晚各念一遍《无量寿经》之外,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其他法会的日子里念早晚课诵,以及庙里念的净坛,供佛等经。而且都背了下来。8 t& @. p( [# T5 E9 G3 q# L
% e1 n, i" t1 {
    末学认为,学佛的人一心念佛也好,再加上念经持咒也好。都是缘分。也都随其自己所愿,不必分别。但是,只要您念经持咒了,您就一定把它彻底当成您修行的一部分,在念经时,一定要把它当成同念佛一样重要,绝不可有正行和助行的分别,一旦心有分别,那么念经持咒的心就不专了。如果您不分别,那么非但您每时每刻都在修学佛法,而且也没有夹杂不夹杂之说了。$ K0 ~+ b7 R. `! `/ }  W4 g9 b/ J
/ \2 o( ~$ q+ Z( |
    学佛的人一心持大悲咒,一心诵一部经,在持诵几年之后成就佛道,和念佛几年而成就佛道,都同样正常。所以只要您不分别,您要诵经就去诵好了。只是别搞得太杂就好。' R  ^" Q% b% j+ H

- }1 L  ^* Q) t; Q0 C/ Q# Z) z& Q    至于听经学法,那是初学佛法时我们必须做的,不然的话我们怎么知道该如何修行呢?
2 q, c  G$ Z* @5 b. A
7 X9 t* S0 N6 D: ?    末学认为,学法也不可贪多。您可以先看《觉海慈航》,然后再去看印光大师的文抄,再听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就足够了。
# a% Q5 S5 P# B& ?. y: w. s
9 Z; c( J5 f+ X4 i. g% H6 j    末学在这里给您个建议,您在念佛的同时,最好再加念个大悲咒,在您念佛不相应的时候,念它几遍大悲咒。然后再回头念佛,就相应了。还有,大悲咒中都是菩萨的名号,您念大悲咒,可以保护您不受任何天魔外道的干扰。5 X- i7 ?7 T* [# |  P4 L
2 B. ^4 d; f7 }- l5 g8 O
如入无人之境
/ b; k9 D% t; r0 B! f( c: N. h1 \# B' s
    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我喜欢自己在大街上漫步,一边走一边念佛。" N4 E# ~2 b  P1 s
1 W# x9 @) U7 \* V' v, s
    在路上,有许多人走过我的身边,我对这些,既不烦恼,也不执著,我只管走我的路,念我的佛。
5 l) Y6 @* E' r
; R# H+ v) }  ^! k) A    善哉,在有些时候,我真的有一种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 h6 R. e9 q. R( k' F7 ]1 }
5 y) w2 h. Y& \% W  N$ X/ F" T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去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世间法中和念佛中心无分别,那么终会有一天,我们在哪里都能做到如入无人之境。 [/SIZE]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7

回帖

1

精华

新手上路

秀才 四级

积分
31
威望
35 点
资产
740 金币
注册时间
2008-7-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31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之三

[SIZE=\"4\"]学佛的误区
/ f; I# d9 [) [5 z( V$ D3 L; c
" @  l1 T0 J, d2 T    在《觉海慈航》中,对学佛的人该信仰什么,不该信仰什么。早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所以,您一定要好好看看《觉海慈航》。最好多看几遍,加深理解。9 n0 u( S' a# Y& f. E! a

* {, r5 ?1 `4 q$ P/ J0 y2 ?8 e) Z    这里,只说说老乐自己生活中所见到的几个学佛的误区。) I4 ~/ k! O2 h( W
! W' }- {' Q3 B1 Y; {, ?/ Y
    第一个事,就是有人对我的佛友说:“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先还了你所欠的阴间众生的债,这样你在临终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找你了。”除了这些话之外,还可以算出您欠了阴间多少债。还的方法是念一些佛教的经典或咒语,边念边烧纸。并把这件事情称作“还官利债”。
6 V' ^1 m  G' Z! p" C" h0 w" n4 f* S2 h% _6 K& a2 s: {
    这种说法是很诱人的,很多学佛的人都信了,也都去做了。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 x4 p4 O; u5 U$ k
' a9 F/ h$ f. G6 n/ F+ I4 P! U8 A    请想,别说是多生多世的债,就是今生今世的债,您都无法还清,不说您欠的其他债,单是命债,您就还不起。哪一个学佛的人在学佛之前没有杀过生呢?您没有杀过许多蚊虫之类的小东西吗?, H+ ?6 |7 M  ~& A; R# M; C7 R
2 R% F% Y# g% i
    我们要知道,往生净土并不是要您把您所有的业都还了之后才去做的事情,您根本不需要还任何债,您也不需要有其他的任何附加条件,您只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行了。不然怎么说带业往生呢。一个真心信佛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佛菩萨都来加持,根本就没有鬼神障碍之说。我们所听到的临终有鬼神障碍的人,是因为他本人并没有真正真心的信佛。
: F0 ]8 i$ _: l  d0 P2 Z9 |% D" I0 ?% m4 @- G9 J
    您先不要着急反驳我,您再看一遍《话说真心》好么?; J1 t( I1 F9 `' K
/ T7 J+ O3 ?- R  ]2 m1 v7 ~5 _
    我要说的第二个事,就是现在的市面上,真的出现了伪造的佛经。
7 |5 @8 [/ E7 \$ x5 v: {& L  k$ m& E# x
    我的佛友不知是谁,给我们这里带来了很多本名为《佛说******经》的书,很多人在诵,而且包括很多信佛的知识分子,但是,那真的不是一本佛教的经典。
8 h  g: T# E& Y$ W
' s2 [- `6 A8 T; g    那本书的确很有迷惑力,引用了很多佛经的格式,而且也抄袭了很多佛经中的话,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本书根本就空洞而毫无意义,而且很多话语,根本就不符合佛教的教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信佛多年的老居士,非要诵它呢?难道传统的一些著名的经典还不够您诵持么?' H! _6 F  f* G2 I; u( ~/ v

. ]/ b, f( ]3 G+ Q* H# \4 l    还有,现在的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伪佛教的书籍,诸如《地狱游记》《西方极乐世界游记》等,我们千万不要去看。
3 R8 p8 X  ]. Q! n
2 K+ X5 g3 h9 Q$ K    其实,您要想做一个正信的居士并不难,您只要非佛教的宗教场所坚决不去,非佛教中的佛菩萨坚决不信仰,非佛教的著名经典坚决不诵,非经过法师印证的书坚决不读,接触的人绝不杂乱。您是根本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您看到过一个老实信佛的人有这样的问题吗?一个都没有。
7 v% M" n! ]% k8 a
1 |0 ?5 M9 U# V9 \' ~" ~注:佛教虽然不信仰鬼神,却承认鬼神的存在,对于鬼神,我们也必须尊敬,不可以有轻慢的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到人家那里去,那里不是我们该去的地方,我们应该象净空法师说的那样,敬鬼神而远之。
3 \( C' h, A8 j; h. L) J0 L7 ?9 v1 R' ~% ?
    佛门中人祭奠死去的老人。又另当别论。为老人烧点纸钱。以示怀念,这并不违背佛的教诲,不必执著。' D* p  [6 i' ^& q4 S4 P5 x  w* @; ^
8 X7 L/ n1 P4 |
回归生活, O* X5 Z5 c* ~  X- ]3 m

4 z1 d9 s/ ?( p8 A0 H   
- ^" N% M, D1 c( }    对我来说,修行并不复杂,简单的说,就是念佛,做人。如果说再多一点,那就是念佛,持咒,念经,做人。: @2 W/ K$ U# W9 U% ?
% u9 a; Y5 O9 B/ v2 r3 _
    我喜欢简单,所以,我绝不把自己的修行复杂化。6 S9 X- i& h) c7 K# s5 @( \% A! @
3 @* ?8 F; Z0 w, o& D8 |
    随时随地提起一句佛号,那就念呗,随时随地放下佛号去一心做事,那就做呗。7 s! _2 W. w" v+ _# k& t
9 g& F7 v! [0 P5 L  a
    该做什么的时候我就去做什么,我不会在意忙闲的,反正也要做,何必执著。* ]6 |* [4 t5 u0 @
. z! N! ^# C* @; n' R
    苦是必然的,也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所以,我不仅要承受,而且还要甘心承受,绝不抱怨。
8 H+ _9 `% `* B  z. ^2 @# A' W
/ l7 V: N5 _: h! J6 X    在生活中如果有人要信佛,或是问我有关佛教的事情,我会认真的回答他,但是如果没人问我,我也坚决不说。佛家是最讲缘分的,我们必须随缘。这是原则。! l: e. m0 C% E: m
# |! L1 w  }  b( f$ [; l
    我会全心全意地对待我的父母妻儿,朋友同事,去真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我必须尽职尽责。我知道这些都是在修行。我认为人在年轻的时候,更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责任中磨练自己,修养自己。
! }3 F9 S, X! q" o& ]6 B' _" A9 P8 w/ J7 T
    在很多时候,我会想到晚年。我想在我六十岁的时候,如果在学佛上还没有成就的话,我会认认真真的念上几年佛,那时,我儿子已经长大,我也退休在家了,我不必再为任何事情分心了,不是正好一心念佛么?
; z6 [5 R) t: q& U0 e& Q9 k0 E. ?; @) p( d5 k+ P7 g5 |
    我这么说不是说现在就不需要用功了,事实上现在我也会努力去做,我这么说也不是说晚年我就不随顺世间了,该随顺的我还是要随顺的,我想一个非常用功念佛的人,他和其他人都相处得很好,这并不矛盾。
+ Q! H" L. J# {/ }5 i5 ]
+ @5 `% x: ~& e/ f6 [% ~    我是不会去拜访名师的,佛法僧三宝都是我的老师。我都要尊重,我无需再去拜师,我此生坚信的法门,绝不动摇,也绝不二心。[/SIZE]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284

回帖

2

精华

中级会员

积分
378
威望
37 点
资产
1120 金币
注册时间
2011-9-25
发表于 2014-8-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tdr 于 2014-8-5 23:14 编辑 4 i& Y) j% W1 k' @9 G9 w# I

( B1 K/ ]: o5 m- _这还有个老贴关于佛,更吃惊的还有大悲寺. 呵呵,俺喝酒是佛祖特许的.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03

回帖

0

精华

中级会员

进士 六级

积分
399
威望
50 点
资产
2692 金币
注册时间
2007-1-14
发表于 2014-8-10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甜蜜蜜 于 2014-8-12 10:13 编辑
1 a$ [7 g3 _" H! M$ o2 E# I" c: X6 o+ ~$ M( ]
信佛和对佛理感兴趣的朋友们,你们好!其实我们伦敦有佛堂,由于我也是刚接触到,所以也对里面的情况不是非常的了解,但我可以非常肯定的是,在佛堂行走的人们都非常和善与有爱!他们会引领我们这些对佛理感兴趣与好奇的人去更好的了解和明白人生中的一些大道理,学会用你的爱与关心去更好的爱护和体谅各自的家庭、生活与社会,他们甚至还会亲自(免费)烹煮一些美味的斋菜与大家分享。0 v0 |# d  n# _5 u$ F$ f
我仅怀感恩之心,在此写下以上的文字,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这世间的大爱!如若对我人格有任何怀疑的人,我只能摸着良心说句:“非常抱歉,我让你误会我了!我一不为钱二不为利,只为更好的感恩!谢谢!”" k/ J! d' j; R$ ^
如果,对佛堂感兴趣的朋友,请联系我,519-681-5183。这是家里电话,家有老人孩子,请非诚勿扰,谢谢!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03

回帖

0

精华

中级会员

进士 六级

积分
399
威望
50 点
资产
2692 金币
注册时间
2007-1-14
发表于 2014-8-10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善行而为 - \3 Q) {$ X8 J0 @- B; X

6 y1 O2 E) d! a' e善行而为,我觉得,你应该是他们口中说的,与佛有缘的人!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203

回帖

0

精华

中级会员

进士 六级

积分
399
威望
50 点
资产
2692 金币
注册时间
2007-1-14
发表于 2014-8-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luna
; X! p0 y$ B" r2 {4 c" s
* t; A+ Y" V$ `4 U+ K- p7 t3 W1 I3 P
; ^4 F8 o, e: Q  X可以看出来,你人很好!信佛的人,都心存善念!我来伦敦很久了,经常在此论坛看到你发的饮食的文章及帮助别人解答些疑难,当然我也是收益人之一,$ u2 U- H, o+ }- S: ^! y6 D
在此,感谢你!
加拿大伦敦中文黄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Archiver|加拿大伦敦华人网

GMT-4, 2025-5-7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