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将仕郎(从九品下)
- 积分
- 156
- 威望
- 73 点
- 资产
- 3610 金币
- 注册时间
- 2006-10-3
|
《环球时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官员卸任何不去当学者》的文章。文章介绍说,美国官员一般都不把做官当作终身职业,他们谋生还有别的技能。对于那些经过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的职务,官员和商界人士、智库学者互换角色是一种常态。作者也看到了我国近年来的官学交流现象,一批学术精英担任了较重要的政府职务,而一批退下来的省部级官员进入大学担任了院长或教授。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认为,我国一些有条件的退休官员不一定都要寻求去人大或政协继续做官,这些人不妨可以考虑去学校,用自己宝贵的经验培 * g$ R$ ~5 l* h' X5 u4 x( @
( }+ u" F2 ^! d) E5 N
9 y r8 o8 Z3 Y/ r! p, D, U 4 w& o. Z5 }) P: f9 Q
; y8 m/ R9 X4 K, m
5 s/ h/ T. Y& z- { U1 F 1 D- [) d: o& ]! c" u7 f4 r N% f
养国家急需的人才。2 b2 ?6 B% t! l3 ?! ^ z; t2 j- C8 c* V
$ A; [5 _ `8 E" a$ W8 g+ |& F
《官员卸任何不去当学者》的作者写此文的初衷应该是不错的,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似乎透着点书生气。在中国,官员卸任当学者,对于众多卸任的官员来说,至少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是否想当学者,二是是否能当学者,三是是否当得好学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在卸任的官员队伍中,有许多学者型的官员,像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就任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出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原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受聘担任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些高级官员进入学界,可以说是开了风气之先,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5 s6 c4 _ Z- B, `/ Y3 w7 g7 s) Q4 X
2 q" a9 k2 X" H) j( x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不少学富五车的学者型官员,但也不可否认有腹中空空的无能之辈。特别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入官场兴风作浪,带来了严重的吏治腐败。有的人善钻营,从一个货车司机摇身一变为组织部副部长;有的人傍高官,从一名歌厅舞女变成了宣传部部长;还有的人擅交易,用大把的钞票换来了权重位高。像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一方面搞来一张假文凭来装潢门面,另一方面却利用职权收受贿赂、腐化堕落,最终因违法违纪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像胡长清之流的官员,要他转换角色当学者,他想当吗?他能当学者吗?他当得好学者吗?
6 }) Z# s" k' L. E
. e! p8 f# {# J4 E" Y 在当今干部队伍中,为官的本领恐慌症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官员依然是一天到晚忙于迎来送往,忙于剪彩作报告,静不心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有的人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认真钻研官场厚黑学,一门心思保官位、攀高位;还有的人不能正确运用好手中权力,导致权为欲所累、权为私所用,甚至走上擅权作歹、祸害人民的邪路。有些党政官员安于现状、尸位素餐,混迹官场当个“太平官”,而且也只会做官,叫他做其他的则什么也不会。这样的人让他卸任后去当学者,肯定是勉为其难了,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 U( v9 ], ?$ H- N- J% j
+ G2 v' ^) \7 E9 I# L, L% C) z# o4 E 什么时候彻底根除了官本位思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干部有了本领恐慌症,什么时候学者型官员越来越多,或许到这时候,官员卸任当学者就会成为一种常态。作者:任和平
# H2 P& h$ P, ]" H |
|